找到相关内容906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善生经的伦理思想─ 兼论儒佛伦理思想之异同

    ”,支译作“爱哀其子”,晋译作“善念其子”,南传作“爱护子”,英译作 show their love for him。对待子女的伦理规范包括:教导、慈爱、供养、求善婚娶等。佛陀把“求善婚娶”列为要项,...

    王开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84547711.html
  • 陈柏达居士 著:净土的见证(2)

    临终时产生善念,例如柔软心、福德心、微妙心、欢喜心、发起心、无忧心。  二、身无痛苦。  三、稍微能说话,一心忆念亲生的父母。  四、对于妻子和儿女产生怜悯心,像平常那样瞻视眷属,没有明显的贪爱和憎恨,...

    陈柏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95347875.html
  • 坛经定慧品精彩讲解问答

    坛经定慧品精彩讲解问答  译文  惠能大师对大众开示说:「善知识!我这个法门,是以定慧为根本。大家不要误以为定慧有别。定和慧是一体的,不是两个。定是慧的体,慧是定的用,当在发慧的时候,定就在慧中;当在入定的时候,慧也就在定中。如果明白这个道理,就是定慧均等修持。因此,各位修学佛道的人,不要说『先定才能发慧,或先慧才能入定』这种分别的话。持这种见解,就表示法有二相。口中虽说著好话,心中却不存善念;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20548178.html
  • 心所法

    过的境相,令心明记不忘失,这就是念的性用;由这念力拥引生正定,是念的业用。这是约善念说的,若散心的念,即不能引生定了。故论文说定依为业,是约四法迹说的。四法迹是:[1]无贪、[2]无嗔、[3]念、[4...

    正果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25748288.html
  • 证严法师心莲(2)

    ,而是能为人服务的生命才叫人生。 静思小故事  古人说:「细水长流能穿石。」慈悲善念能像那细水一样长流,就是最坚硬的石头也会被它贯穿。不要轻视自己所捐献的数量,每一点一滴都是各项救济活动的力量。佛教...

    证严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31248325.html
  • 天台止观及其思想

    论云:“心生种种法生  ”,即此义矣。修止观禅行,即辅此善行之由径。以明净心眼而无模  糊颠倒之迷惑。是以能清明警觉,悟知应为而不为。即却恶而从善,  善念悠悠而兴于方寸中;华严经云:“不为自己求安乐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35848448.html
  • 敬悼—已被残蚀的理性

    善念;咸生福德智慧之子,咸体普覆并载之仁。视邻邦如手足,以天下为一家。互相维持,不相侵暴。以期上慰干父坤母之洪恩,下符与天地并称三才之人名。转大乱为大治,普天同庆;畅佛化于两间,万国咸宁。唯愿菩萨,...

    正义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40848466.html
  • 生死之谜(1)

    带走,业力即善业恶业,愿力即成佛度众生。故下士修法总的就是止恶修善,带走愿力即能自在。精进者,应对恶业细而又细,亦复令断离,对善业细而又细,亦复令增长。因果不错,一阵凉风,亦因过去造恶业中起一善念,连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62748824.html
  • 唯心识观

    者。破戒修善。名有漏善。依义语者。凡心所起善。皆无漏业。依照戒律的含义,如果违犯戒律修的善业是有漏善,但是如果依照真正的佛法含义所讲:只要是由心所起善念都是无漏业。这也印证了《六祖坛经》中慧能大师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83849122.html
  • 大菩提乘(三)

    教导真实法。  对于一个有很强的善念想要成为弟子(阿罗汉)的人,菩萨将会向他开示三归依、持戒、防护诸根、知足于食、修习正念、七善法、修止禅与观禅、七清净、四道智、三明、六神通、四无碍解智与弟子菩提,即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94549274.html